指数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咨询» 指数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发布

发表时间:2024-02-19     作者:     访问量:

在2024年1月13日举办的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都发展新年论坛上,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院长、bat365中文官方网站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教授对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制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3)》(以下简称“《指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既要求三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也要求增强三地间的创新合作与溢出。《指数》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标体系中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测算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22年,京津冀协同指数从100增长到297.6,年均增速为12.9%,反映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从一级指标看,京津冀的创新能力、技术联系、创新环境三个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科研合作和创新绩效指标也在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从661.7增长到1012.3,在三地中增幅最大,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虽然2013年之后天津协同创新指数经历了波动的过程,但2017年之后,恢复了稳步上升的态势。2022年,天津协同创新指数达到542.0,在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下,2019-2022年期间仍保持7.2%的增速。2021-2022年,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从366.3增长为384.1,相比于2013-2021年期间增长速度放缓。2022年,北京、天津的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数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以下亮点:第一,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2年的4.25%,高于同期的江苏(3.12%)、浙江(3.11%)与广东(3.42%),展现出京津冀在研发投入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京津冀创新产出也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为411人次,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

第二,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量稳步提升,从2013年至2022年,三地合作发表论文数从2377篇上升到12128篇,年均增长19.9%。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从0.769增加到1,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科研合作网络结构。

第三,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2013年至2022年,京津冀三地合作专利数量年均增长6.6%,区域内技术联系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次中心。

第四,三地间基于创新链产业链的合作不断加强,跨省(市)设立产业活动活跃。2022年三地企业在区域内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8200家,增长8.7%。2022年,京津转入河北单位4395个,其中法人单位2286个,产业活动单位2109个。

第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铁路运营里程达10848公里,同比增长1.1%,相比2014年增长了38.3%,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科技服务和营商环境高地。根据全球创业研究机构Startup Blink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北京位列世界城市第四,连续三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北京为京津冀创新创业提供大量服务支持,天津、河北切实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该报告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判,对把握下一阶段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着力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