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新年论坛(2016):“新时期城市发展”高端主题对话

新年论坛(2016):“新时期城市发展”高端主题对话

发表时间:2016-01-11     作者:     访问量:

  “新时期城市发展”高端主题对话由南开大学副校长佟家栋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分别对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规律,五个统筹,既统筹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发展的结构、环节、动力、布局和主体,以及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认识。

  

  杨开忠教授站在全局宏观的角度,对未来35年的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提出了7点看法:(1)未来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2)城市本质并不是物,并不是高楼大厦,实际上是人,应关注人而不是物;(3)未来城市发展是一个高密化发展趋势;(4)未来城市体系分工转型方面,超大城市与大城市越将走向现代服务业,而制造业可能要加快的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5)未来城市发展要依靠科技、制度、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的创新来驱动;(6)在中国的一些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会加快从生产中心向消费中心转型,未来中国有可能出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消费城市;(7)中国城市将迎来治理革命,中国应该建立城市职业经理人的制度。

  

  杨开忠教授发言 杨保军教授针对城市发展要遵循哪些规律做了精彩解读,他指出:哪些规律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本身是一个科学的话题。第一个规律是城市的发展跟经济发展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这一点区分很重要,这是很大的进步,以往把经济发展替代了城市发展,有时经济发展了城市并没有发展,有时经济没有发展城市未必没有发展,举个极端例子,比如GDP增长今年是0,但我们的环境改善了,雾霾天气减少了,城市更安全了,办事效率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了,尽管经济增长是0,但是城市是发展的;第二个规律是人地匹配,就是不能只要地不要人。第三个规律城市规模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相当。此外,受杨伟民先生启发,杨保军教授又提出人与人的关系,城市由不同的职业构成的,这是一个社会生态,不能只要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三高;地与地关系,城市当中的用地当中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也应作为城市发展的规律。杨保军教授还提出有一些规律有待于我们不同学科去研究和揭示并遵循,比如产业结构的发展演进、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人口流动有无规律、胡焕庸线有没有隐藏规律等等,最后,杨保军教授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果这些规律成立的话,我们是否一定要突破这些规律?

  

  杨保军教授发言 侯永志研究员针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指出:城市宜居性应着重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城市建成人与人和谐宜居的关系;二是人和自然地和谐共处的关系,也即人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宜居的城市建设可能很重要的就是信任关系,信任是影响个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信任度高意味着人们感到安全,一个社会信任度很低的话,我们会增加城市生活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宜居性一定要把城市打造成一个信任的社会。同时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还要考虑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大家能够相互尊重,不会相互歧视。城市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此要做出更有效地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迈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侯永志研究员发言 ? ? 史育龙研究员针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谈了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对于城市可持续的担忧其实早已有了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欧美开始出现关于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等等的概念,90年代以后传到了国内,到现在为止我们认为比我们更紧凑、更精明的欧洲这个话题依然是个热门话题,在今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讨论通过了2030的可持续发展的议程中提出了17个大项,其中第11项就在讲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问题,而且今年10月份要在厄瓜多尔要召开人居会议,现在各国也正在研讨新城市议程,主题就是可持续的城市化和我们现有城市的可持续性。中国有关城市精明增长、紧凑城市发展政策的核心就是限定城市发展空间,在不影响的功能的情况下适度提高城市密度,采取主要土地混合使用,大规模的公共交通等措施,表明中国决策层面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在从理念转为行动。最后,史育龙研究员提出一个深刻的思考,尽管城市可持续发展认识的很清楚,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年做不到,关键是现有的吏制与税制两项制度,吏制管人税制管钱,吏制绩效考核上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有偏差的,这是根本性的原因;现在的税制不支持我们追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史育龙研究员发言 吕斌教授从城市系统性与城镇体系的角度谈了个人的一些体会。他指出:伴随着这个进程我觉得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这其中尤其可能成效比较显著的是城际间的快速化和高速化,可以加速我们城市的系统发展,以城市群为单元或者以都市区为单元的城市功能的部署形成一个更合理的城镇或者城市体系。但是城际间的联系可达性的快速化、高速化其实是双刃剑,在看到能够促进强化城市之间特别是大中小城市之间联系的同时应该看到不仅是国内的城市,国际也是这样都有一个现象,就是特大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指向性联系加强和强化成为了一种特征,就是城市群周边一般城市的经济功能始终做不起来,关于世界特大都市城市圈合理的结构和系统性发展的问题上开始注意到常识都忽略的现象,就是离中心城区一定半径的一带经济塌陷,这个现象不仅是河北围绕着北京和天津形成一个塌陷,是一个世界大都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分值得关注。城市群都是等级规模层次出现的,目前点轴模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整个的空间结构,三个发展轴都指向北京,无形中造成北京成为一个中转枢纽,与首都功能疏解相违,因此,应树立网络化结构发展意识。此外,北京贴边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这样的结果只能形成一堆碎城,碎片式发展,继续摊大饼,即使想建产城融合的新城也有很大难度,所以系统性发展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吕斌教授发言 魏后凯研究员结合中国城镇化的问题包括西部城市发展的问题谈了相关研究进展与看法。他指出:我国城镇化已经到了重要的战略转型期,由加速向减速推进,未来中国城镇化主要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进市民化是一个大的方向,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能是加快城镇化的主要地带,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比较高,现在西部地区城镇化率到去年还是50%以下。他还指出未来推进城镇化要抓两头:一头是抓城市群,当京津冀处于世界级的城市群来看,根据我们的研究城市群可能是未来我们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一个主要载体,我们的估计可能会超过60%左右或者以上;另外一头就是抓小城市小城镇,中国有2000多个县城镇,现在小城镇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太差,公共服务跟不上在衰退。关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问题,魏后凯研究员指出应该由现在的单中心的结构走向多中心网络型结构,由京津两中心走向多中心,多节点,更加注重曹妃甸新区、滨海新区到黄骅港这沿海地区发展,未来北京的重点仍是要去功能化,要减负。

  

  魏后凯研究员发言 主持嘉宾佟家栋教授对各位专家的谈话做了精彩点评,随后,对话嘉宾有针对大城市病的治理进行了讨论、发表了观点和建议。